动画片中的人物与影视剧当中由真人演员扮演的人物之间,在声音造型上具有很大的不同。给真人配音更多地需要表演的贴合感和自然度,不需要过分的夸张和声音上的造型。而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采用动物的造型,即使是人的造型也都倾向于卡通化,因此在声音的造型方面就需要配音员做出大幅度的改变。在保持表演真实与准确的基础上,根据人物造型的夸张度以及审美习惯给出相应的声音造型,这在动画片配音中是必不可少的。这种声音造型往往是超出自己自然声区与吐字习惯的表达的。比如,我配过的动画人物,像米老鼠、派大星、饼干警长、臭美公子,都超出了我自己自如的声区范围,吐字和语感也完全不同。这既是动画人物的需要,也是一个配音员表达的需要。
作为一个合格的配音员,在动画人物的创作中,声音方面要有多面性和可塑性,在音域范围的运用上也比为真人配音大得多。
在声音造型的设计上不要类型化、模式化、人为化,而要做到人物的形象化、性格化、特色化。我们往往会在声音的造型上错误地遵从类型化的习惯思维,比如正面角色或反面角色、漂亮的角色或丑陋的角色、高大的角色或渺小的角色等。正面角色通常会以高大上作为声音的主基调,反面角色则通常会以尖酸刻薄、阴暗晦涩作为声音的主基调;漂亮的角色喜欢用亮丽的声音去表现,丑陋的角色则用沙哑的声音去诠释;高大的角色习惯用洪亮厚实的声音表达,渺小的角色自然用尖利卑微的声音去造型。这些类型化、模式化、人为化的设计在声音造型上都是片面的、不可取的。我认为声音的造型首先要服从于形象,然后要基于性格,最终落实在特色上。无论这个角色是正是反、是靓是丑、是大是小,你都会对它的形象产生第一直觉,如果是译制动画片,那么原片中这个角色的声音也会使您多一份感受,这些都会在配音创作时给你提供一个大体的方向的概念。
随着对角色的理解不断深入,也就是在前面所提到的角色是带入阶段,你会领略到角色性格当中的不同特质,于是将之前形成的大体方向和概念进行调整,使声音和语感更加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征的声音塑造。当然还要考虑到与其他角色声音的相应搭配,使之彼此衬托、相得益彰。这绝不是在看到一个角色的形象后就能立刻完成的,它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最终完成。在这个过程中,除了对角色的不断深入理解和揣摩研究外,也包括确定这一角色的造型声音后的自我适应,因为这个声音毕竟不是我们自然音域范围内的声音,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或者不舒服的感觉。这需要配音员通过一段时间去调整好自己的发声状态,最终做到既满足角色创作的需求,也保证处自身在创作时声音表达是舒服的。这在声音造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