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我们总认为所听到的“声音”是一体的,是一个东西,其实“声”与“音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一、声源
“声”是指“声源”。一切有质量的物体的碰撞、摩擦或振动都会发出声响。鼓槌敲击鼓面,琴弓摩擦琴弦,手指拨动琴弦都会发出声响,还有气流冲击声带所发出的声音,这都是基于不同材质所发出的不同音色的基础声源而已。
二、音律
“音”是指“音律”,是基于声源之上的旋律。通常我们都认为只有在演奏音乐和唱歌时才有旋律,而说话时并无旋律可言。其实语言中的旋律性是非常强的。
就拿普通话和地方方言来作对比,同样一个词,有时吐字方式相差不多,但在语言中的旋律却是完全不同的。普通话的旋律是由规范四声的运用而形成的,地方方言中的旋律就不是了。
人类靠声带发出基础“声源”,因为不同的吐字方式和音韵习惯而形成不同的“音律”,于是就呈现出种类繁多的有声语言样式。
三、声源与音律的关系
了解了“声源”及“音律”的概念,我们便知晓了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在语言中的重要性。就像一位钢琴大师的演奏一架质量非常好的钢琴。钢琴只是提供了美丽的声源及音色,而钢琴大师的演奏技巧和对旋律的诠释,赋予了音乐以灵魂。也就是说,有声语言中美丽的声源及音色,只是一个前提条件,对吐字的修饰处理及对旋律的组织,才是有声语言达到完美的关键。
人类的声音是由气息冲击声带产生震动,再经共鸣腔体共振扩声而发出的。我们的声带和共鸣腔体大多来自父母的遗传,是无法选译的先天条件。音色及音质的优劣,先天条件起决定性的作用。能拥有一副音色独特、音质华美的好嗓子,当然算是令人羡慕的天赋。
音色及音质的改善,绝不是轻易就可以做到的。因为声带是人体器官中老化最慢的,也是最难改变的。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,音色及音质的自然变化是极小的。所以想改善先天条件,首先要有正确得当的训练方法,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练声技巧;其次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训练,这样“先天条件”才会有所转变。
对“声源”的改善,是针对我们的先天条件所用的方法;对“音律”的改善,则是从我们后天的语言习惯和意识层面开始的,这并不比对“声源”的改善更容易。我们知道习惯一旦形成,是很难改变的,就像去掉乡音或掌握一门新的语言。不少外国人在中国很多年,中文已经说得很棒了,但一听还是能听出是外国人。这就是环境的习染造成的。
虽然可以调整吐字的标准及规范,但悠远的文化和不可复制的民风等因素,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层面,支配着“音律”的细微变化,影响着有声语言的特质及内涵。所以改善“音律”绝不是蛮力所能及的,需细心感悟有声语言中“音律”的妙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