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人物配音来说,对口型是最基础的配音技巧。一般影片中演员的表演以及台词,随着拍摄的同期录制已经完成。我们听到的中外演员在原片中的台词语言叫作“原声”。
第一次听原声,配音员会对演员的表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,或者说形成对演员表演的最初印象。同时,将演员所说的台词与自己手中剧本上的台词进行比对,以调整演员台词与剧本中台词的出入,并将有出入的地方与导演或片方确认。然后可以要求第二次听原声,这一次除了进一步加深对演员表演的印象外,也要将演员的口型用专用符号记录下来,也就是画气口,以便将自己的声音与演员的声音准确地重合。长度一般以一场戏为准。
如果原声是中文,那么口型就必须严丝合缝,每一个唇齿间的变化都要对得很准,尤其是演员的表演和说话的感觉也要贴合。如果是国外的译制片,由于语言种类不同,唇齿之间的变化不可能与中文完全相同,所以口型只要求对上开口和闭口即可,也就是说与口型的长度相等。演员的表演和说话的感觉同样也需要完全贴合。
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物配音的人来说,“对口型”最难的是掌握时间差。也就是说既要看清口型的位置,同时还要看剧本中的台词(除非你可以将剧本中的台词全部背下来)。看口型与看台词几乎是同时进行的,但是我们的双眼是不可能分开使用的。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地看剧本中的台词,那么就不可能知道演员何时开口说话;如果我们的眼睛一直盯着口型而忘记后面的台词的话,配音的过程就将中断。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?这就需要我们掌握“时间差”这个技巧。
首先要求配音员对整段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,在此基础上配音员要在画面上的演员开口之前,将第一句台词迅速背下来,等到画面上演员开口的时候,在第一组口型中完成此句台词;与此同时,在没有说完或者即将说完这句台词的时候,眼睛需要迅速地瞄一眼剧本中的下一句台词,并将其储备在自己的脑子里,然后马上抬眼等待演员第二组口型的开始。待演员的第二组口型开始时,说第二句台词;同时眼睛又要迅速地看剧本中的第三句台词。以此为类推,将整场戏配完。
如是碰到对手戏,那么这个时间差将会延长,因为配音员可利用对手说话的时间看剧本中的台词,看口型和台词的频率就不会那么快了。对手再短的一句台词,所用去的时间也会长于自己台词中的停顿,所以录对手戏留给你的反应时间该是足够的。
对于一个初学配音的人来说,“对口型”这个技巧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和掌握的,一般都会在这个环节上感到紧张和有压力,包括很多专业演员在内,即使在为自己配音的时候也同样会感到紧张和有压力。因为配音和前期表演不同,演员在表演时会把注意力放在人物的感觉和与对手的交流上,语言的节奏与速度是相对自由的,而配音时对语言的节奏和速度要求是十分严苛的,没有任何的自由度,只能在口型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台词,哪怕半秒之差都会造成声画不对位,也就是俗话所说的“没对上口型”这就要重新录音,如果上述错误反复了一两次,再加上来自录音环境以及在场人员的压力,配音员就会愈加紧张,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口型的精准上,这样台词语言的自然表演成份就会大打折扣。虽然对上了口型,但却有可能失去了表演的自然度,戏也不对了。有很多演员正是因为无法掌握录音棚中对口型的技巧,最终失去了为自己配音的信心,以后就干脆选用专业的配音演员来为自己配音了。
所以说对口型在人物配音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,可以说它是一个技巧,也可以说它是一门技术。掌握得好,会大大帮助你投入配音创作中,并且迅速找到人物的感觉。